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管理工作情况

一、领导关心,政府重视,职能部门管理有力

首先,是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发展的重视。同心协力,及时建立并申报晋级大山包保护区规模;及时研究制定了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条例;成立了云南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合理划分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通过到大山包保护区调查研究,对保护区建设、核心区移民搬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保护区管理等工作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并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保护区管理局还在每年的黑颈鹤越冬期间,都要组织人员对保护区群众,以及保护区周边村民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等。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局的成立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为有效管理保护区资源,对保护区进行合理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为实现保护区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退耕还林(草),恢复湿地

大山包保护区地形开阔,黑颈鹤的主要觅食地在草场及沼泽地,为扩大黑颈鹤的觅食地,保护区管理局同大山包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区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核心区开展固定耕地、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种草、打坝蓄水恢复沼泽湿地、禁止毁林开荒等工作。这样,既为黑颈鹤越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为当地群众解决温饱、增加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村民们认为是黑颈鹤为他们带来了福音,进一步增进了保护黑颈鹤的积极性。

2.移民搬迁,让家园于黑颈鹤

为更有效的保护黑颈鹤及大山包湿地,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多次带领有关部门到大山包保护区调研,决定将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的人迁出,让地给黑颈鹤。这项工作自2001年3月启动至今,已成功地从大山包保护区核心区的跳墩河迁出移民8个社,332户,1337人,并将迁出村民所留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以扩大黑颈鹤觅食范围,为黑颈鹤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栖息环境。

3.加强管理,保护湿地资源

据调查,分布于大山包的湿地计1044公顷。它是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也是村民的燃料(泥炭)获取地。为避免湿地的破坏,保护区管理局一是组织村民大力植树造林,缓解农村薪柴不足的矛盾。二是结合保护区实际,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三是加强巡护管理,避免蓄意破坏。四是退耕还湿、人工种草、扩大湿地面积,五是自90年以来,每年由区政府安排13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区村民的专项煤炭补助。六是积极调研,多方争取,大力推广秸秆气话节能灶和发展沼气池,发展替代能源。通过这些措施,完全遏制了湿地不断减少的势头,并逐步有所恢复扩大。对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黑颈鹤越冬栖息提供了保障。

4.救治伤病鹤

为避免黑颈鹤在越冬期间发生饥饿、伤病,并为黑颈鹤返迁时补充体力,保护区在大雪封山及黑颈鹤将返回北方之前,固定了三个投食点,为其补充食物,将黑颈鹤喜食的玉米、土豆、萝卜等粉碎后投放在栖息地周围,有效地减少了黑颈鹤因食物不足而产生的伤、病现象,并为其长途飞迁贮备了体能。同时也减少了黑颈鹤觅食损坏春播农作物物的现象,促进了保护区人与鹤的和睦相处。此外,保护区还对发生伤、病的黑颈鹤进行及时抢救治、治疗,村民遇上生病黑颈鹤,都能尽快送到保护区管理所、派出所进行及时救治,对参与救助黑颈鹤的村民保护区每只每次奖励20元。94年以来,保护区共救治生病黑颈鹤100多只,其中救治恢复的40多只,已全部放归大自然。

5.扩大宣传,促进保护区健康发展。

为了扩大黑颈鹤的影响,促进黑颈鹤的有效保护,市、区党委、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保护区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加强协调,精心创办了《鹤都晚刊》,并把它作为昭通日报走向社会的突破口,可算得上是媒体超市里的一朵奇葩;继而又开播了昭通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旅游频率鹤都之声,可谓真的鹤到家了!2001年以来,保护区先后联系《中国绿色时报》、《云南日报》、日本《朝日新闻》、《云南画报》、《华人商旅》、《都市时报》、《西部时报》、《春城晚报》、《经济日报》、《昭通日报》、《昭阳内刊》和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昭通电视台等媒体,对大山包黑颈鹤、高原湿地的保护管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拍摄了大量专题记录片,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考察和拍摄,有效地提高了大山包保护区的知名度,对推动保护区发展和昭通对外宣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3年,制作出版了大山包保护区个性化邮票,向社会发行;2005年,邀请江西籍画家胡道昌先生,在大山包创作实景油画99幅,分别在昭通、昆明举办画展,并编辑出版了《高原净土·大山包》油画集;2006年,为纪念发现黑颈鹤130周年,在昆明举办“中国黑颈鹤之乡”-大山包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展览;2007年,昭阳区委、区人民政府实施文化建设“四个一工程”,组织编排大型情景诗画舞蹈《鹤舞高原》、拍摄专题片、创作昭阳系列歌曲、出版纪实文学《神韵昭阳》;2008年,举办“中国黑颈鹤之乡-昭阳大山包摄影艺术节”,80多位国内外摄影大师和50多家媒体的记者齐聚大山包,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为黑颈鹤“过节”;摄影艺术节的举办,已超过了简单的摄影活动,它使大山包的神奇、神秘、神圣、神韵得以发扬光大,让国内外的顶尖摄影家们认识了大山包,认识了昭通,它不会是一次偶然的活动,而应该是昭通的一张名片,一个知名品牌。

二、争取社会关注和社区支持

为促进保护区社会经济的进步,保护区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了国际国内多项扶贫项目,为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开拓了新的思路,增强了群众保护黑颈鹤及湿地的决心,促进了恢复湿地、退耕种草工作的开展。

大山包杂居着汉、彝、苗3种民族,相互和睦相处。自古以来,他们就把黑颈鹤视为“神鸟”,若猎杀了黑颈鹤,村民都要去祭“海子”(黑颈鹤的栖息地—湿地)。正是在这种风俗的保护下,黑颈鹤才得到了生息繁衍。现在,大山包的村民都知道黑颈鹤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不能伤害,而且遇到伤、病的黑颈鹤,都会主动送到保护区管理所救治。

质朴的大山包人民还用山歌表达了对黑颈鹤真诚的赞叹和美好的祝愿,以及对爱情、幸福和丰收的真情实感——他们唱到:“雁鹅飞起脚杆长,不歇高山歇平阳,雁鹅爱的平阳地,小妹爱的有心郎。”“郎是远方来的鹤,来到这方各管落,脚踩枝丫随你站,话到嘴边只管说……”

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则是一个长期以宣传、教育为主的黑颈鹤爱心活动组织。仅2009年,协会就为大山包保护区做了以下事情:

(一)编辑出版会刊10期、书籍2种 。

(二) “黑颈鹤保护网”自2005年开通以来,点击率节节攀升,截止目前,访问量已达70多万人次;在互联网上有关协会和黑颈鹤网页达4000多项;“BBS论坛”的管理、“联系我们”栏目及电子邮件均做到了及时回复,与外界保持了较好的联络及沟通;现正对网站各栏目内容进行更新充实,以实现“黑颈鹤保护网”历史资料与鹤情动态的有机结合。

(三)持续开展“环保走进校园”教育活动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活动;“情牵黑颈鹤、心系大山包”宣讲活动;组织志愿者到大山包开展鹤情及生态资源考察、捡拾湿地垃圾等系列活动。

(四)向保护区捐赠善款,以帮助保护区解决黑颈鹤越冬的部分粮食问题。

三、实施黑颈鹤卫星跟踪,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积极努力,保护区获得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云南省林业厅、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支持,决定在2004-2006年三个冬季利用卫星跟踪10个黑颈鹤的迁徙,从而确定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停歇地点以及停歇周期。从卫星跟踪研究可以获得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发现更多重要的停歇点和繁殖地。相应的地面调查将检查黑颈鹤迁徙路线上和繁殖地、栖息地的现状。这些研究成果将给各级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特别是黑颈鹤及其栖息湿地的保护区管理机关制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2月24日--3月1日,已成功的为4只黑颈鹤安放了卫星信号发生器,开始监测。

四、加强资源保护,制定开发规划

为了保护管理和利用好保护区内的旅游资源,保护区多次聘请西南林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对开发大山包的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建设。目前,一期规划建设已基本完成,二期规划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此项工作将为保护区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地理奇观,开展适度生态旅游奠定好基础,以实现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保土蓄水,恢复湿地

2004年8-10月,在区水电局的帮助下,保护区修复了大海子水库的输水涵闸门,为恢复大海子湿地和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湿地改造和恢复工程,使得保护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4年6月2日—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研究员带领五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对大山包保护区内湿地植物资源进行了考察。本次考察分别对大海子湿地区、跳墩河湿地区、勒力寨湿地区,选择了18个点进行植物资源调查,共采集植物标本400多个。

2004年11月3日,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伍和启博士在大山包保护区大海子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白尾海雕、二级保护鸟黑鸢、游隼以及其它鸟骨顶鸡、泽鹬、红嘴鸥、小鸊鷉等。使保护区的越冬水禽增加到24个,这充分表明了大山包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逐渐成为鸟类越冬栖息的乐园。

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在认真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大山包保护区科学研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998年,参与昭通市开展了五莲峰山脉(昭阳区、永善县、鲁甸县、巧家县)黑颈鹤越冬情况调查;

2000年,与云南大学合作,完成了《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2001年,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合作,完成了《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1年,与国际鹤类基金会、云南省林业厅、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合作,组织开展了“云贵高原黑颈鹤越冬栖息情况调查”;

2003年,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合作,完成了《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

2004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保护区湿地植被调查;

2004年,与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云南省林业厅、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合作,启动了2004年—2006年越冬黑颈鹤卫星跟踪监测及栖息地生态环境研究;

2004年,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大山包湿地社区环境教育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2005年以后,保护区管理局又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大山包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利用的初步研究、云南黑颈鹤保护区居民环境意识评估与环境教育、大山包黑颈鹤越冬监测、大山包黑颈鹤越冬期生活习性初步调查、大山包保护区湿地水资源普查、大山包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游客对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等机构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植物》;一系列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合理开发保护区生态旅游,增加保护区居民收入,促进保护区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主办单位: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网站建设: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云南昭通市昭阳区枫园路35号  邮政编码:657000

基于E-file技术构建